深圳大学 当前位置:深圳大学 > 正文

深大设计在“深双”: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助力2019深港双城双年展

  • 浏览次数:94       来源:深圳大学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是由深圳市政府主办的重要国际性展会活动,是目前全球唯一以城市和城市化为长期固定主题、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文化盛宴。2019“深双”的主题为“城市交互(Urban Interactions)”,并关注于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演变。在这次“深双”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孟建民担任主策展人。同时,建规学院21名教师全面参与策展、展陈设计和布展,并完成了11个反映深圳当代城市建设特色的作品。研究生和本科生百余人协助参与了“深双”的设计、筹备和实施。项目横跨福田高铁站主展场、龙岗万科星火片区、宝安桥头工业区、前海和大鹏新区溪涌五个片区。展览作品通过主展场模块展墙、“都市见证”、“桑田巨变”、“积木寓”、“住贯中西”、“站城一体”、“透视云城”、“村城互补” “轨道城市”等11个作品立体展示了深圳城市变迁和建筑更迭的进程,并呼应了“城市交互”的主旨。本次“深双”展览已经于2019年12月22日在主展场深圳福田高铁站和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同时,深圳各区九个分展场将与主展场联动,形成遍布全城的有机交互网络。该展览预计持续到2020年3月份。

  

深大设计在“深双”: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助力2019深港双城双年展


  在福田高铁站的主展场,我校教师曾凡博老师等参与设计的“2019UABB主展场模块展墙”采用了能适应变化且简单高效的独立结构体系——模块化墙体来进行展场的搭建。而艾登老师参与的“都市见证:蛇口渔港之转型”项目以蛇口渔港码头、远洋渔船和码头渔民生活为研究样本,探索两种前沿的空间感知技术(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空间调研领域的应用,并将以此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现深圳城市发展的历程。

  在龙岗分展场,我校共有四支设计团队参展,分别从预制装配建筑、城市空间立体演变、高密度城市空间研究、城市变迁与微生活的角度直击展览主题“城市交互”。由杨晓春、高文秀、刘倩、涂伟四位老师参与的“桑田巨变——城市变迁与城市微生活”项目包括“城市变迁—历史空间形态再现”和“城市微生活—当下空间生活呈现”两个部分,并用图解、影像等方式再现了龙岗五和大道沿线的空间形态变化历程。由何川、陈方、陈珊三位老师参与的“积木寓”和“住贯中西——坂田地区居住类型及演变研究”从模块化和居住类型变迁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城市发展从“增量规划”转入“存量规划”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杨晓春、张彤彤、郭馨、陶伊奇、李相逸老师的作品“站城一体:轨道枢纽核心区与立体化开发”通过研究日本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优秀案例,并结合深圳本地的城市空间研究。本展示提案旨在为深圳的站城一体化开发寻求新的设计理念与思路。肖靖和朱文健老师的项目“透视云城:万科留仙洞超级总部基地高密度空间模式整合与优化研究”借助联合工作坊的形式探讨了高密度城市空间开发的问题。杨镇源老师的团队以“村城互补”为主题,讲述了生活在坂田城中村的市井生活与百姓自发性创造的城市活力。该项目收录了五和大道周边的14条城中村的别样风情,并通过图解和模型的方式进行呈现。

  在宝安和大鹏新区的分展场,我校师生也有不俗的表现。由钟波涛、齐奕、曲菲三位老师参与设计的“未来的乌托邦—轨道城市”位于宝安桥头工业区。此项目以轨道城市为切入点,从重构城市空间使用模式出发,提出三种设计策略,并在无机动车存在的语境下,以轨道联系地面上下,满足人的出行要求,解决当代城市发展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在大鹏溪涌度假村的展场,夏珩老师的室外装置作品“在哪?是谁?去哪?”对应了“瞬时空间”的展会主题。项目灵感来源于电影楚门的世界,在这个模糊的空间中制造出一扇门,让这扇门成为一道分界线,门后的空间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骑着单车,向着大海,人们在此刻可以享受一种自在的状态。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精心筹备此次展览,希望能借“深双”的契机,更好地提升深圳设计文化的软实力。此次活动促进了学校和社会资源相互融合,并提升了深大建规学院在深圳设计文化圈的学术影响力。

0.287986s